掃碼登錄
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是關乎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大議題。作為“互聯網原住民”,當代未成年人的網絡行為具有龐大規(guī)模,如何保障未成年人安全用網的問題日益凸顯。8月28日,由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、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合作編撰的《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年度報告2024》(以下簡稱《報告》)在四川成都發(fā)布。
《報告》從法律體系、行政監(jiān)管與綜合治理、司法保護、平臺實踐、社會共治、網絡素養(yǎng)6個角度全面總結了我國2023-2024年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方面的進展和成果,系統(tǒng)展示了政府、行業(yè)組織、企業(yè)等多元主體參與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豐富實踐,并對未來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的前景加以展望。
《報告》強調,中國未成年網民規(guī)模龐大,互聯網普及率高,顯示出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活躍度。網絡保護不僅要應對不良信息的挑戰(zhàn),還要關注未成年人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新角色和面臨的新挑戰(zhàn)。為此,建立多元化治理層次和精準保護機制尤為重要。
《報告》指出,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迅猛發(fā)展的背景下,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(zhàn)。例如,新技術的運用不僅為未成年人提供了個性化教育和智能化學習系統(tǒng),還有助于開發(fā)內容審查工具,通過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,有效識別和過濾網絡上的不良信息,從而凈化網絡環(huán)境。數據分析在心理健康監(jiān)測和風險特征識別方面也展現出巨大潛力,有助于早期預警和及時干預,保障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網絡安全?!秷蟾妗吠瑫r指出,隨著新技術的普及,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風險也隨之增加,個性化推薦算法可能導致未成年人過度沉迷于網絡。新技術的誤報問題也可能限制未成年人的信息獲取權和表達自由。
《報告》建議,面向未來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系構建,需要從多方共治、技術創(chuàng)新、素養(yǎng)教育等多維度展開,推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與家庭保護、學校保護、社會保護、政府保護、司法保護有機結合,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教育,提高家長參與度,提升公眾意識,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、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,教育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和探索網絡世界,學會在網絡空間中保護自己、發(fā)展自我。